蔣健:無人駕駛與互聯,在技術方面都非常有想象空間。在這一領域,中國有很大可能性比其他地方做得更多,有三個原因:第一,中國路況非常復雜,全世界來講可能復雜程度最高,因此如果在中國實現一些技術突破,必然在全球領先;第二,現在所做的各種技術嘗試,必須是軟件、硬件、傳感器等技術的聯合,中國在各方人才資源上有積累;第三,中國的市場資金非常充裕,很多企業(yè)家愿意嘗試這方面投資。
劉宏蛟:現在可能是一個窗口期,互聯網汽車或者整個中國汽車再上新臺階的起步期。 所有傳統整車廠商還有技術平臺,都希望抓住未來的方向——新能源汽車和互聯網汽車。相對而言,互聯網汽車,涉及到用戶接受程度、汽車數據安全、手機銀行賬號盜用、數據采集、平臺協議標準等,產業(yè)鏈復雜性更大。在這個過程中,大企業(yè)和中小創(chuàng)新企業(yè)的連接是必須要做的事情,但現在來看連接不那么緊密。
顧維灝:百度有一個智慧汽車戰(zhàn)略,我們的定位是一個平臺,一個服務鏈行業(yè),我們和傳統汽車廠商合作,幫助他們從賣車行業(yè)變成賣服務行業(yè)。未來連接汽車只是一個手段,連接之后,一定會面臨很多功能,包括新的商業(yè)模式。
中國發(fā)展自動駕駛最有機會的一個原因是,中國任何一款導航,比國外用起來都好,這讓技術和產品得到很大提高。中國產業(yè)環(huán)境和國外有所不同,在無人車、智能駕駛、共享經濟,或者更多的新模式方面,有很多想象空間。所以從技術產品、市場環(huán)境、未來想象空間來看,這個行業(yè)在中國有很大的發(fā)展?jié)摿Α?/span>
倪凱:在社會需求上中國有非常好的契機,智能化汽車在中國有非常獨特的社會學效應,比如交通堵塞時,可以把人從枯燥駕駛體驗中解放出來,帶來極大的方便。國內污染問題比較嚴重,智能化、電動化可以提高駕駛效率,因此不管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有大量需求。
另一個契機是,通過不同國家和地區(qū)的用戶調查和市場報告對比,可以看到中國對自動駕駛接受程度相當高,遠遠領先于日本、德國,這與民族性格、用戶習慣有關。
智能化和互聯網化是未來智能駕駛研發(fā)的關鍵,如果只有智能化,不會走得太遠。做到互聯網化很重要,互聯網帶來大數據、智能駕駛運用,地圖數據實時更新,這些應用才能真正解決智能駕駛最后1%的關鍵步驟。解決前面99%,相對來說容易,作為對于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技術,解決最后1%才是最重要的任務。
五年內自動駕駛將在高速公路上實現
問:五年以后,汽車智能化的情景是什么?
沈峰:沃爾沃確定會在五年之內,將無人駕駛汽車量產,投放市場。全社會來講,我不認為五年之后所有汽車都會實現無人駕駛。自動駕駛和非自動駕駛車,共同行駛在路上,還有很多事情要做,很多東西需要討論,比如法規(guī)問題,目前這些事情已經擺在面前必須解決。
梅松林:未來五年,大家在研究自動駕駛過程當中,會積累大量技術,快速運用到傳統汽車上。傳統汽車會變得更聰明、更智能,出現很多半自動駕駛,也可能出現個別少數在路上行駛的自動駕駛汽車,傳統汽車變得更有競爭力。